2024年巴黎奧運,全球再度掀起運動熱潮,人人紛紛投身健康生活的行列。然而,要真正從運動中獲益,不僅僅是汗流浹背地訓練,更需結合科學的飲食習慣,才能事半功倍。運動不僅增強體魄,更能改善心理健康,提升生活品質。營養師指出,合理的飲食搭配是運動成功的關鍵,從運動前的儲備能量、運動中的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到運動後的恢復營養,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。本篇讓營養師告訴您如何動吃懂吃打造健康財富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成年人每週需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,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,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,而65歲以上樂齡族也需每週150分鐘運動建議量外,還需要從事3次促進平衡及預防跌倒的運動。
「中等強度運動」的定義是最大心跳率達到65%~75%幅度,人感覺有點喘、無法唱歌,但還能講話,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、身體稍微流汗程度;大家是否看到這就搖頭覺得好難做到,別擔心,一步步慢慢來,善用日常零碎時間每次10分鐘,排入生活行程中,例如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提前一站下車改步行到目的地,搭乘大樓電梯時改成走幾層樓梯後再轉搭電梯,或刻意保留午休時間及睡前時間10 分鐘做超慢跑運動,都能積少成多,不用花錢上健身房,逐步達成生活中足量運動成效。
中等強度運動心跳率計算
例如:45歲熟齡族
先計算出最大心跳率,每分鐘約177下。
206.9-(0.67x45)=176.75
接著,計算中等強度運動(65%~75%)心跳範圍,每分鐘約 115下 ~ 133 下。
176.75x(65%~75%)=115~133
許多人是為了瘦身才運動,但其好處不僅如此,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增進心肺功能,提升代謝率消耗更多熱量,預防三高慢性疾病的發生,也能強化肌肉與骨骼,增加肌肉量及柔軟度,提高自身免疫力,改善皮膚品質等好處。
在大腦功能方面,運動時增加腦部血液循環,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(BDNF/腦中一種蛋白質)及刺激神經元生長,能幫助腦細胞再生,提升專注力、記憶力,尤其面對壓力時能緩減焦慮並消除憂鬱,研究指出有氧運動能助分泌抗壓賀爾蒙,重量訓練對於記憶力有幫助, 甚至增進睡眠品質,大家不用運動到筋疲力盡,只要一天花10分鐘散步或是慢跑就有效果。
心理韌性(Resilience),也稱為復原力,是幫助我們在逆境中度過低潮、承受壓力、適應挑戰並重新振作的重要能力。心理韌性如同精神的免疫力,能讓我們學會調整情緒、處理緊張和壓力,保持樂觀態度並務實地解決問題。培養心理韌性需要我們面對自己的失敗、覺察情緒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,並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加強這種能力。
例如,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,還能幫助我們建立自信、提高專注力和睡眠質量。2024年《美國兒科醫學會期刊》(JAMA Pediatrics)發表的研究指出,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多運動可以降低數年後精神疾病的發生率。因此,規律運動對於身心健康都有著重要的益處。
運動前
|
時間
|
最佳飲食搭配
|
運動前
1~2小時 |
低GI複合性碳水化合物
(小份量固體食物)+少量脂肪 建議熱量250~400大卡 EX.雜糧麵包、御飯糰、香蕉 | |
運動前
30分鐘~1小時內 |
好消化碳水化合物(液態或軟質食物)
EX.果汁、燕麥奶、能量吸凍 建議熱量150~250大卡 | |
【目標】補充體力,延緩疲勞,增強運動表現 |
運動中
|
時間
|
最佳飲食搭配
|
運動1小時內
不需要特別補充 |
碳水化合物+水份
少量好吸收碳水化合物(液體或膠體) EX.運動飲料、能量吸凍 | |
超過1小時補充 | 補充水份
每15~20分鐘,攝取水份 100~200毫升 | |
【目標】維持體能、預防脫水,防止肌肉被分解 |
運動後
|
時間
|
最佳飲食搭配
|
運動後
30分鐘~1小時內 |
碳水化合物+優質蛋白質+水份
有氧運動比例 3~4:1 重訓運動比例 2~3:1 建議熱量200~350大卡 | |
【目標】補充體力,延緩疲勞,增強運動表現 |
樂齡族適合的有氧心肺運動,莫過於快步健走,現在很推薦「超慢跑」運動,超慢跑的速度比健走稍微快一點,每小時約4~6公里,無年齡限制、空間不侷限,隨時隨地都可以做,不喘、不累、也不易傷膝蓋,活動心率通常處於50%~70%區間,長期訓練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、調節血糖及燃燒脂肪的效果,建議無論室內戶外都需穿著鞋襪,鞋應具備良好緩衝性及支撐性,避免對足底筋膜造成傷害,如果要赤腳跑,務必鋪上較厚的瑜珈墊,以保護足部安全。
【超慢跑小訣竅】
經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