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蓋健康長壽秘訣:物理治療師分享日常保健關鍵

蔡維鴻 物理治療師

在我們的一生中,膝關節是維持行動力不可或缺的關鍵部位,承受著我們的體重,讓我們行走、奔跑、變換不同姿勢以執行各種活動操作。

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們的身體經歷著變化,而膝蓋也不例外。因為膝關節是非常脆弱的部位,經不起外傷、衝撞和重複施加壓力帶來的傷害,軟骨可能會逐漸磨損,關節液減少,導致膝蓋的彈性和緩衝效果減弱。這可能導致關節不適和僵硬,影響到我們的日常活動。

 對此,擁有超過 10 年物理治療、運動治療專業資歷的「JUST 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」院長蔡維鴻物理治療師提出以下四點膝蓋保健關鍵:


1. 適當的運動
選擇低衝擊的運動,如游泳、騎自行車或瑜伽,可以幫助保持膝蓋的靈活性,同時減少關節的負擔。

2. 維持健康體重
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,導致軟骨磨損更快。體重過重者同時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。適當的減重不僅能減輕膝蓋的承重壓力,也能減少腰腿的疼痛。

3. 均衡飲食
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特別是維生素C和D,可以促進軟骨和關節的健康。

4. 保持良好的姿勢和步態
正確的姿勢和步態,例如:關節保持中立、體重平均配置兩側,可以減少膝蓋不必要的壓力,降低損傷的風險。


此外,蔡院長也提醒不可輕忽日常習慣對膝蓋的影響,包括選擇合適的鞋履,因為穿著支撐良好的鞋子可以減少膝蓋的負擔,同時提供穩定性和舒適度。以及注意活動或運動的強度,因為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可能對膝蓋造成負擔,建議運動後要讓身體適度地休息和恢復。

(本圖係由「JUST 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」授權使用)


如何達到適度運動,蔡院長進一步指出,跑步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是行走時的 2 到 3 倍,如果沒有循序漸進的訓練,有效強化下肢肌力,或是造成肌力不平衡、動作不協調的現象,冒然的進行跑步運動,也就是俗稱的假日運動員,那麼受傷機率就會相對提高。

(本圖係由「JUST 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」授權使用)

 

而拉伸肌肉增加柔軟度更是常常被提醒,但也常常被忽略。「肌肉要有彈性,也要有韌性;要能被拉伸,也要足夠支撐」,近幾年蔡院長都會建議他的病患在運動前進行「動態伸展」,快速反覆地來回伸展肌群,可以避免肌肉拉得太舒服睡著了,無法正確啟動發力,造成反應下滑進而受傷。動態伸展除了可以幫助肌肉增加柔軟度,還能讓下肢肌肉在賽前保有啟動狀態,隨時準備應變接下來的挑戰。


「靜態伸展」則應在運動後執行,配合呼吸調息,緩慢伸展下肢肌肉,可以減少運動後的痠痛和肌肉痙攣,並且保有軟組織的彈性,以防過度緊繃而拉傷。

(本圖係由「JUST 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」授權使用)


建議在訓練前可執行以下動作:

一、腳踝側抬腿
將彈力帶套在兩隻腳掌上,單腳站姿下,另一隻腳側抬腿,並保持腳踝直角90度,可以誘發腳踝周邊肌肉及韌帶穩定,建議每次執行12-15下,兩腳各做三回。

二、蚌殼深蹲
雙腳膝蓋上緣套上彈力帶,側向跨步後做出深蹲動作,可以啟動臀中肌,讓髖關節和下肢排列保持中肘穩定,建議每次執行12-15下,兩腳各做三回。

三、腿後肌動態伸展
前踢腿拉伸腿後肌群,盡量保持身體不前傾且膝蓋伸直,雙腳快速又高頻率來回執行2-3分鐘,增加腿後肌的柔軟度。

四、臀肌動態伸展
髖外轉屈膝,雙手將大腿抱往胸口方向,保持身體直立不歪斜,兩邊快速又高頻率來回執行2-3分鐘,增加臀肌的柔軟度。

(本圖係由「JUST 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」授權使用)


同場加映選鞋祕技:

1. 觀察走路時「鞋底皺摺」是否落在腳趾頭大拇趾的第一趾節(蹠骨關節)處,才能正確傳導行走的力量和分散足部壓力。

2. 測量鞋子尺寸時,請在穿著襪子的狀態下,腳趾頂到前端,足跟留有一隻手指頭的空間即為最舒適的大小。

3. 鞋跟、鞋杯要夠硬,但材質要細緻,才能良好支撐腳後跟,牢牢包覆並降低腳踝或蹠骨關節傷害風險。

4. 透過高密度中底材質能提供足部適當緩震效果,可以穩定腳感讓關節部位較無負擔。

5. 依腳型挑選適合鞋楦頭,可以減少擠壓腳趾問題,同時也釋放雙腳長時間的壓力,給予更舒適的空間。

(本圖係由「JUST 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」授權使用)


作者簡介

蔡維鴻 物理治療師

經歷

  • JUSTWELL 運動物理治療集團執行長
  • 台北市物理治療居家小組成員
  • 台灣戶外運動保健協會 理事

專長

  • 德國Schroth脊椎側彎矯正認證
  • 德國Fascia Fitness運動認證
  • 布拉格學院動態神經穩定技術DNS認證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