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夏季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羽球項目台灣打出金牌好成績,預期球館內練球的盛況將再度重現。臨床上,大多數進入球館的朋友都是因為業餘興趣,經常在周末或有空時與幾位好友相約打球。然而,為了求好心切,經常在暖身不足的情況下,導致急性軟組織發炎或肌腱韌帶撕裂傷。因此,這提醒我們,切莫當「周末運動員」,平時應重視骨關節的日常保養,並確保運動前後的充分暖身與收操。
作為一名臨床骨科醫師,我經常遇到一些常見的運動傷害案例,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5種常見的情況:
1. 肩關節
因為肩關節的使用在整個羽球運動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,從基本的接發球到進階的扣球,不論是正手還是反手拍,都需要進行高度重複的關節活動,包括肩外轉、外展、內收和前屈。這樣的運動強度常常會導致肩關節不適,經過幾天的持續疼痛後,患者可能需要前往骨科或復健科就診,診斷通常為旋轉肌腱炎或部分撕裂,應接受相應的治療。
2. 肘及手腕關節
類似的問題也會發生在手肘和手腕關節。過度伸展手肘或手腕關節彎曲,加上突發性的運動量增加或暖身不足,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手肘外側的伸腕肌腱炎,即俗稱的網球肘。而在手腕方面,則以尺側(小拇指側)的手腕關節扭傷最為常見,其中三角韌帶部分撕裂傷尤為常見。
3. 膝關節
在各類球類運動中,屈膝和微蹲以待接發球是常見的姿勢。對於平常缺乏大腿前後側肌力訓練的球友來說,短時間內反覆進行跳躍等動作容易導致膝關節周圍肌腱損傷,例如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、膝蓋前側的髕骨肌腱、膝蓋內側的鵝足肌或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。突然的跳躍也可能引發膝蓋腫脹,前十字韌帶或半月板的損傷在臨床上也不算少見。
4. 踝關節
在各類運動傷害中,足踝扭傷佔有相當大的比例。大多數的扭傷,也就是常說的「翻腳刀」,主要發生在內翻時,導致外側韌帶部分撕裂,並引起後續的疼痛與腫脹。此外,由於反覆跳躍落地的動作,後腳跟的阿基里斯腱肌腱炎也相當常見。
5. 下背痛
穩定的核心對於任何運動項目,甚至是最基本的走路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它能幫助我們保持挺直的姿勢,避免彎腰駝背,並在從下肢到下背部乃至於整個上半身的動作中提供支持,從而提升如擊球等動作的效果。如果核心不穩定,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急性下背部肌肉拉傷,甚至是腰椎間盤突出等傷害。
在簡單介紹了一些常見的軟組織損傷後,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降低這些意外傷害的發生,或是在就醫前進行簡單的初步處理。預防是最有效的醫學,任何運動的根本都在於平時的肌力訓練、心肺功能的提升以及平衡感的練習。不要輕易成為「周末運動員」,突然增加運動量只會導致更多運動傷害的發生。在診間最愛跟病友分享的一句話:「偶爾打打球,享受流汗以及朋友相聚的感覺;偶爾放水讓年輕人贏總比運動傷害所帶來的疼痛更自在!」
當急性的運動傷害發生,從過往提到的R.I.C.E. (R: rest 休息, I: ice 冰敷,C: compression 壓迫,E: elevation 患肢抬高),到2019年運動醫學的建議指引PEACE and LOVE軟組織處理傷害原則: PEACE即為Protect(保護受傷關節,減少再次傷害)、Elevation(抬高患肢)、Avoid( 避免過多消炎藥使用,影響軟組織修復)、Compression(彈繃加壓減少腫脹)及Education(衛教病人相關照顧)。等到急性期過後,再記住LOVE口訣,包括Load(適當負重)、Optimism(樂觀面對)、 Vascularisation(適時的運動促進血液回流)、exercise (有計畫的運動訓練),可減緩患處不適。
這當中,最重要的是盡早就醫。如果運動後的不適經過簡單包紮處理仍然惡化,建議儘快前往附近的醫療機構進行評估。好好享受運動所帶來的逆齡人生,不也是運動的一大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