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骨科的次專科,台灣的足踝科起步較晚,甚至有點冷門,但在其他醫學發達的國外,如美國、日本、歐洲等地,足踝醫學是很專門且受重視的醫學專科。有別於一般骨科醫學,足踝科更重視生物力學和積極的復健治療,教會病患重建用腳習慣,喚醒足踝的自癒力。
以常見的「足底筋膜炎」為例,其實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,並不限於扁平足或高弓足,主要成因是像彈簧一樣的足底筋膜發炎或退化,導致腳底刺痛難忍。面對足底筋膜炎患者,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,一般患者則接受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;而足踝科則會更專精去了解病患的步態和生活習慣,建議患者多踮腳、伸展足部肌肉,提供運動復健的做法,逐漸擺脫寸步難行的足底筋膜炎。
一旦腳痛發生,人們才會開始關心足部健康,但也只是依靠網路偏方或迷思,自己亂矯治了一番,直到痛不可耐才尋求專業治療。朱家宏醫師對此提點了現代人常有的三大迷思,像是「腳痛就要穿軟鞋」、「爬山會傷膝蓋」、「俗稱『凍甲』的甲溝炎只是小問題」等,不僅破解錯誤觀念,也提供正確的作法。
除了腳本身,穿鞋也是一大學問。朱家宏醫師認為挑鞋必須符合三個要件:
1. 多樣化:符合多種用途
2.多量化:不要一直穿同一雙鞋
3.生活化:符合生活需求
醫師建議,日常最好準備多雙鞋子以供替換,讓鞋子可以好好休息、恢復彈性與濕度,不只有益於腳部健康,鞋子也可以穿得更久。
朱家宏醫師也特別指出,坊間有各式各樣訴求解決腳痛的矯正鞋墊,價格與品質參差不齊,消費者沒有科學根據的胡亂穿鞋,常導致更多腳部病痛。回到足踝科的醫學方法,還是必須面對不同的生活樣態與用腳習慣,找出一雙合理的鞋子或鞋墊。
現代人都是腳踩硬平地居多,久而久之足底肌肉會僵化,因此好的矯正鞋墊要能夠輔助支持足部,甚至刺激肌肉收縮。朱家宏也提到,由於鞋墊有刺激足部內在肌肉的效果,所以一開始穿會感到不那麼舒服是正常的。
足踝科醫師建議,日常足踝保健這樣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但腳下的那雙鞋是否真能行千里路?「我認為有一個重要觀念是,現代人要多投資一點在腳上。」朱家宏醫師表示,腳作為帶領我們行動的重要身體工具,為我們完成很多工作,因此好好關注那一雙吃苦耐勞的腳,絕對是珍愛健康的重要任務之一。保護腳步健康,最主要還是仰賴日常習慣,「爬山」即是很棒的運動,有助於骨密度增生。當然,為雙腳覓得一雙「親密好夥伴」,也是一門重要功課,不只看外觀,也要顧及實用機能。
‧台灣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
‧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
‧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
‧前秀傳紀念醫院足踝中心主任
‧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研修
‧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
‧高雄醫學院醫學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