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希望告訴你:
「步態」是指走路時整個身體的動態表現,不良的步態不只會造成足底筋膜炎、拇指外翻等足部問題,更會影響全身容易痠痛,甚至是骨刺、退化性關節炎等等。了解自己的步態狀況,將會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。
閱讀時間:5分鐘
每個人的走路姿勢都不太一樣,我們常見有些人會內八、外八,或者是腳步沈重、經常墊腳重心靠前,甚至是走路時肚子向前挺出等等。
這些狀況久而久之成為生活中的習慣,而大家也就逐漸不會特別去注意以及想要改正了。
畢竟,看起來好像也不會有什麼問題?
整脊醫學專家 黃如玉指出,上述情況中出現的錯誤步態,最後衍生出來的不只是腳部問題,還有像大家熟悉的腰痠背痛、坐骨神經痛,嚴重的話甚至會有骨刺、椎間盤突出、以及許多長輩會有的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。
我們從學走路開始,就需要倚靠雙腳一步一步的往前走。這個行走的動態過程就是「步態」。
我們每天走路的步伐大約是8,000到10,000步,每天的壓力都壓在雙腳上,隨著時間不斷累積,膝蓋就容易看到退化的問題,而腳底的話,則是足底筋膜炎、拇趾外翻等狀況。
影響步態表現的因素非常多,除了腳部,還包括整個身體的平衡性與肢體各部分的協調穩定。
步態不只是腳部的動作,而是整個身體的動態表現
黃如玉也說錯誤步態的起因,不外乎就是缺乏運動。
我們走路時,需要使用肌肉的力量去平衡身體,而在整個動態的過程中,也特別需要足弓的穩定度、身體的平衡、以及核心肌群的協調性與力量。
影響步態的四大要素
1. 身體平衡感:平衡感能幫助我們在行進過程中不會跌倒
2. 核心肌群協調性:使身體能夠穩定直立,並支撐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活動
3. 往前踏出的穩定性:決定我們步伐的速度、長度、與寬度等方面的表現
4. 足弓推進的力量:讓我們可以扎實的站穩每一步
除了需要依靠運動來補足缺少的肌力與核心平衡能力,照顧好我們雙腳底下的「足弓」,是我們維持健康步態中關鍵、而且可以透過外力來檢測與輔助的。
每一步行走的過程中,我們會從後腳跟先著地、整隻腳貼地站穩,再到前腳掌將身體往前推進,並開始下一個循環。足弓在其中的角色.就在於需要同時提供適當緩衝 全身重量、穩定身體不跌倒,並且強而有力的讓身體向前邁進。
但對於足弓過度塌陷的扁平足或是高足弓的族群,在行走過程中,缺乏足弓的彈性,若再加上核心肌群力量不足的問題,就容易導致步態上的不平穩與身體問題。
主講人:美國及加拿大整脊醫學專家 黃如玉